疫情期间从上海到香港,一段特殊时期的跨境之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作为中国两大国际都市,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往来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从严格的隔离政策到核酸检测要求,从航班缩减到健康码申报,疫情期间的沪港跨境之旅成为了一段充满挑战与适应的特殊经历,本文将从政策变化、出行准备、旅途见闻以及两地防疫差异等角度,详细记录疫情期间从上海前往香港的全过程,并探讨这段旅程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感悟。
疫情背景下的沪港跨境政策演变
2020年1月,武汉封城后,香港迅速收紧入境政策,从内地赴港的旅客需接受14天强制隔离,这一政策持续了长达两年多,在此期间,上海与香港之间的直飞航班从每日数十班锐减至个位数,甚至一度停飞,2022年初,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香港第五波疫情暴发,内地赴港政策进一步收紧,仅允许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或特殊签证者入境。
直到2022年下半年,随着两地疫情趋稳,政策才开始逐步放宽,9月,香港推出“3+4”隔离方案(3天酒店隔离+4天居家监测),11月进一步调整为“0+3”(取消酒店隔离,仅需3天居家监测),这一变化让沪港跨境出行重新成为可能,但核酸检测、健康码申报等环节依然繁琐。
行前准备:繁琐但必要的流程
疫情期间从上海赴港,行前准备堪称一场“信息战”,以2022年10月的出行为例,需完成以下步骤:
-
签证与入境许可
非香港居民需申请“来港易”配额(每日2000个),或持有工作、留学等长期签证,由于名额紧张,许多人提前两周蹲守预约系统。 -
核酸检测
出发前48小时内需在上海指定机构(如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完成鼻咽拭子检测,并获取中英文报告,检测费用约80-120元,结果需同步至“随申码”。 -
健康申报
需填写香港卫生署的电子健康申报表,生成粉红色二维码,上海浦东机场要求查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和“随申码”绿码。 -
航班选择
当时仅东航、国航和港航运营沪港航线,每日1-2班,票价是疫情前的3-5倍(经济舱约4000-6000元)。
旅途实录:空荡的机场与严密的防护
浦东机场:冷清中的严格管控
2022年10月的浦东机场T2航站楼,国际出发区人流稀少,值机柜台前,工作人员逐一核对核酸检测报告和健康码,排队者需保持1米间距,免税店大部分关闭,仅有的几家餐厅贴着“禁止堂食”的告示。
航班上的防护
登机后,空乘人员全程穿着防护服,乘客需佩戴KN95口罩,机上不提供热餐,仅发放预包装食品,有趣的是,许多乘客自备面罩和手套,有人甚至穿着一次性防护服,机舱内弥漫着消毒液的气味。
抵港流程:层层核验
降落香港国际机场后,旅客需在指定区域接受快速抗原检测,等待约1小时出结果,阴性者方可入境,阳性则直接送往隔离设施,取行李前,还有工作人员检查疫苗接种记录(当时要求至少接种两剂科兴或复必泰疫苗)。
沪港防疫差异观察
-
技术应用
上海依赖“随申码”实现精准追踪,香港则采用“安心出行”APP,但后者未强制扫码,公共场所管控相对宽松。 -
隔离政策
上海强调“动态清零”,高风险区返沪需集中隔离;香港后期转向“科学精准”,允许居家监测。 -
市民心态
上海市民对防疫配合度极高,香港则更注重个人自由,例如户外口罩令的争议持续较久。
特殊时期的跨境意义
尽管流程繁琐,疫情期间沪港间的流动从未完全中断,探亲团聚、商务合作、留学就业等需求,推动着人们克服重重障碍,一位经常往返两地的金融从业者说:“每次出行都像闯关,但香港的国际化和上海的开放性,注定它们需要保持连接。”
这段旅程也折射出中国防疫的阶段性特征:从严防死守到逐步优化,从物理隔阂到心理适应,2023年1月,内地与香港全面通关,这段特殊时期的跨境记忆终将成为历史,但它留下的经验与反思——如如何平衡防疫与民生、如何改进应急管理——仍值得铭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