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围城下的青春困境,石家庄放假大学生街头流浪记

2022年11月的一个寒夜,石家庄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林拖着行李箱,在零下5度的街头徘徊,学校突然宣布放假,却因家乡疫情管控无法返乡,酒店又因"学生流调风险"拒绝入住,这个20岁的年轻人第一次体会到"无家可归"的真实含义——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中国疫情防控下特殊的学生流浪现象,石家庄火车站周边,像小林这样的"流浪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蜷缩在24小时快餐店、ATM隔间甚至地下通道,用单薄的外套抵御北方的严寒,这场突如其来的"街头生存挑战",折射出疫情管控与民生需求之间的复杂张力,也暴露出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青春盲区。

2022年秋冬季,石家庄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11月13日,该市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500例,多所高校迅速启动"分批离校"预案,河北师范大学某辅导员在采访中透露:"我们凌晨接到通知,要求48小时内完成95%学生的离校工作。"这种"闪电式放假"源于2022年教育部和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统筹做好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避免高校成为疫情放大器",但政策落地时,各环节的衔接出现明显断层,石家庄市教育局数据显示,11月中旬约有3.7万名大学生集中离校,其中近6000人因家乡防控政策无法及时返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存困境。

疫情围城下的青春困境,石家庄放假大学生街头流浪记

23岁的医学生小张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离校当晚,她拖着两个行李箱辗转五家酒店均遭拒。"前台看到学生证就摇头,说接到通知不得接待离校学生。"最终她在便利店度过一夜,用28元买了份关东煮取暖,更严峻的是经济压力,某三本院校的调查显示,61%的滞留学生日均生活费不足50元,来自承德的王某在微博发文:"已经吃了三天方便面,银行卡余额还剩127元。"这种物质困境伴随着深层的心理危机,河北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记录显示,11月接到学生求助电话同比激增300%,主要症状为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

面对这场"非典型流浪",各方应对呈现碎片化特征,石家庄团市委11月15日开通救助热线,但首日2000个呼入量使系统瞬间瘫痪,个别高校设立临时安置点,却因"可能造成聚集风险"在48小时内关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民间自组织——由外卖骑手发起的"爱心驿站"收留了上百名学生,某青旅老板秘密接待了30多名学生,直到被社区叫停,这种官方与民间的应对温差,暴露出应急管理体系的刚性缺陷,中国政法大学应急法研究中心指出,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未明确将"学生滞留"纳入应急救助范畴,导致执行层面无法可依。

疫情围城下的青春困境,石家庄放假大学生街头流浪记

将视线拉远,石家庄现象绝非孤例,2021年西安封城期间,有大学生在未央区街头露宿;2022年上海疫情中,同济大学部分留学生一度滞留校园广场,比较研究发现,凡是高校密集的疫情发生地,几乎都出现过类似情形,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统计,2020-2022年全球共发生27起大规模学生滞留事件,其中中国占15起,值得玩味的是差异化的处置方式——波士顿大学在2021年雪灾中启用体育馆安置学生,而我国高校更倾向于"尽快物理疏散"的策略,这种差异既源于文化观念,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无限责任主体"定位带来的防御性决策逻辑。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系统性重构,短期来看,教育部应建立"高校-属地"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将学生安置纳入地方防疫预案,石家庄事后推出的"滞留学生白名单"制度值得推广,该措施通过提前报备实现精准管理,避免"一刀切"拒住,中长期而言,需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增设"特殊群体救助"专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议,可借鉴日本"灾害弱者"登记制度,对大学生等流动群体实施动态建档,更为根本的是转变管理思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强指出:"疫情防控不是纯粹的医学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考题,当我们在计算感染率时,不该忽略那些因政策承压的个体命运。"

疫情围城下的青春困境,石家庄放假大学生街头流浪记

寒夜终将过去,但记忆不会消散,那些蜷缩在石家庄街头的大学生,用他们的身影标注出一个时代的治理命题:如何在守护公共健康的同时,不让我们共同的未来——青年学生——成为代价?答案或许就藏在某个24小时快餐店的灯光里,那里有陌生人递来的热水,有临时组建的学习小组,有超越困境的相互温暖,这种自发形成的"微共同体",恰是文明社会最坚韧的防线,当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更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温暖缓冲区",让每个突然被抛入困境的年轻人,都能保有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来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强者,而是看它怎样呵护那些意外跌落系统的普通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