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下的高校,象牙塔里的围城与突围
2022年秋,郑州疫情再次反复,这座千万人口的中原城市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而在疫情风暴眼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格外引人关注——郑州数十所高校的数十万师生,当"非必要不出校"成为常态,当核酸检测变成日常仪式,当线上教学重新主宰课堂,郑州高校俨然成为疫情下的一座座"围城",城外的人担忧着城内学子的安危,城内的人则在适应着前所未有的校园生活,这场持续数月的疫情大考,不仅检验着高校的应急管理能力,更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的生态与未来走向。
郑州高校在疫情初期便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以郑州大学为例,这所河南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在疫情出现后立即实行封闭管理,近七万名师生进入"静止"状态,校园内,食堂取消堂食,图书馆限流开放,体育场馆暂时关闭;校园外,实习实训暂停,学术交流延期,招聘活动转至线上,类似的情景在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同步上演,这种"熔断"式管理虽然有效遏制了疫情在校园扩散,但也带来了诸多现实困境:实验室里的科研项目被迫中断,田野调查无法开展,艺术类专业的实践课程难以进行,毕业论文的数据收集面临挑战,一位研究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的实验样本需要每天观察记录,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个月的心血可能付诸东流。"
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郑州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被重新定义,每天早晨的健康打卡成为必修课,排队做核酸是新的校园风景线,行程码与健康码是出入任何场所的通行证,宿舍—食堂—核酸检测点,三点一线构成了特殊时期的生活轨迹,而在这看似单调的循环中,师生们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郑州师范学院的学生自发组织起宿舍楼内的互助小组,帮助隔离同学送餐打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师将案例分析课搬到了露天操场,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保证了教学效果;中原工学院的艺术生们在阳台开起了小型音乐会,用琴声和歌声驱散疫情阴霾,这些微小的抵抗与调适,构成了疫情下高校生活的韧性网络。
线上教学再次成为主导模式,这次郑州高校显然比2020年初更加从容,各校普遍采用"一课一案"策略,理论课全面转线上,必要的实验实践课则错峰安排,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解决了工科生无法进实验室的难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利用飞行模拟器软件,让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家也能"驾驶"飞机,但网课的疲惫感与效果衰减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对需要高度互动的研讨类课程,一位文学教授坦言:"解读《红楼梦》的微妙之处时,屏幕上那一张张关闭的摄像头让人无从判断学生的反应。"更值得关注的是,线上教学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面临网络不稳定、学习环境嘈杂等问题,这种"数字鸿沟"正在悄然影响着教育公平。
疫情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不容忽视,原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突然被简化为十几平米的宿舍空间;规划好的实习、考证、留学计划被迫搁置;毕业生则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郑州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显示,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的求助量较疫情前显著增加,河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年轻人正处于渴望探索世界、建立社会关系的阶段,长期封闭会引发存在性焦虑。"为此,郑州高校普遍加强了心理援助力度,开通24小时热线,组织线上团体辅导,甚至培训辅导员和宿管员成为"心理观察员",但专业人士也坦言,这些措施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替代正常社交和校园生活对心理健康的滋养作用。
在就业方面,疫情给郑州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往年熙熙攘攘的校园招聘会转为线上,许多企业缩减了招聘规模,部分行业甚至冻结了用人计划,郑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届毕业生签约率较往年同期下降约15%,为应对这一困境,各校使出了浑身解数:河南工业大学开展"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对困难学生建立就业档案;郑州商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云端实习"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还协调本地企业增设了数千个面向应届生的专项岗位,这些措施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完全抵消经济下行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一位求职屡屡受挫的毕业生在微博上写道:"我们这一届,可能是最难的毕业季。"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郑州高校的疫情应对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层变革,疫情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管理等将从应急措施变为常态配置;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危机中得到强化,郑州多所高校的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抗疫主力,相关院系师生参与流调、检测等志愿服务,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担当,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过度刚性的一刀切管理有时忽视个体差异;应急体系中对师生心理需求的关注不足;线上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等,这些经验教训都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
郑州高校的抗疫历程,是一部特殊时期的成长史诗,我们看到了制度的力量与局限,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看到了危机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当疫情终将成为过去,这些被改写的青春记忆,这些被迫加速的教育变革,这些在困境中迸发的智慧与勇气,都将沉淀为郑州高校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一位郑州高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所说:"疫情给你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遗憾,但也赋予了你们这代人独特的精神底色——在不确定中保持定力,在限制中创造可能。"或许,这正是疫情这所"特殊大学"教给师生们最深刻的一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