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接种的新冠疫苗是哪种?全面解析北京地区使用的新冠疫苗种类
北京新冠疫苗接种概况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苗接种成为全球抗击病毒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北京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疫苗接种网络,包括固定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和流动接种车等多种形式,确保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疫苗接种。
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始于2020年底,最初主要面向高风险人群,如医疗卫生人员、口岸检疫人员等,随着疫苗供应量的增加,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到普通市民,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启动了大规模人群接种工作,18岁以上人群均可免费接种,2022年,接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3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4000万剂次,全程接种率超过90%,加强免疫接种率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高效的疫苗供应和分配体系,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
北京使用的主要新冠疫苗种类
北京市使用的新冠疫苗主要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灭活疫苗,包括以下几种: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BIBP)的灭活疫苗(Vero细胞):这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商品名为"众爱可维",该疫苗采用传统的灭活技术路线,通过培养新冠病毒后灭活处理制成,安全性较高,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接种两剂后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约为79%。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与北京生物所疫苗同属国药集团旗下,技术路线相同,商品名为"众康可维",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效果相当。
-
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克尔来福):这是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新冠灭活疫苗,同样采用Vero细胞培养病毒后灭活的技术路线,多国临床试验表明,该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在50%-90%之间,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更为显著。
除上述三种主要疫苗外,北京市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人群中还使用了其他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作为补充:
-
康希诺生物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克威莎):这是一种只需接种一剂的疫苗,采用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该疫苗在便利性上有优势,特别适合接种依从性较差的人群或应急接种场景。
-
智飞龙科马的重组蛋白疫苗(智克威得):采用重组蛋白技术路线,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区域制成,这种疫苗需接种三剂,间隔时间较长,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使用的新冠疫苗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审批,获得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授权,所有疫苗在上市前都完成了规范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国家标准。
不同疫苗的技术特点与适用人群
北京市使用的新冠疫苗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各有特点:
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疫苗技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仍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反应,灭活疫苗的优势是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易于储存和运输(2-8℃常规冷链即可),适合大规模接种,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轻微发热等,通常较轻微且短暂,北京市主要接种点提供的多为灭活疫苗,适合绝大多数人群,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病情稳定情况下)。
腺病毒载体疫苗采用"载体"技术,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插入经过改造的无害腺病毒中,当疫苗进入人体后,腺病毒将S蛋白基因递送至细胞,促使细胞产生S蛋白并引发免疫反应,这种疫苗只需接种一剂,起效快,特别适合时间紧迫或难以完成多剂接种的人群,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等,发生率和强度可能略高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北京市主要用于特定人群的加强免疫或应急接种。
重组蛋白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大量生产新冠病毒S蛋白的关键部分(RBD区域),纯化后制成疫苗,这种疫苗不含病毒遗传物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但需要接种三剂才能达到最佳保护效果,重组蛋白疫苗在北京市主要用于对灭活疫苗有禁忌或希望选择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人群。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建议,不同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健康成年人可自由选择任何一种获批疫苗;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有基础疾病者通常推荐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时间紧张或依从性差的人群可考虑腺病毒载体疫苗,无论选择哪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对预防重症和死亡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新冠疫苗的接种程序与效果
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遵循国家统一的免疫程序:
对于灭活疫苗,基础免疫为2剂,建议间隔3-8周(北京生物、武汉生物和科兴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6个月后,建议接种加强针(第三剂),对于高风险人群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可在此基础上再接种第二次加强针(第四剂)。
腺病毒载体疫苗基础免疫为1剂,在接种6个月后建议接种加强针,重组蛋白疫苗基础免疫为3剂,相邻两剂间隔建议≥4周,其中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后6个月内完成。
关于疫苗的保护效果,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
-
灭活疫苗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约为50-80%,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可达80%以上,加强针接种后,保护效果显著提升,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重症保护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
腺病毒载体疫苗单剂接种后对重症的保护效果与两剂灭活疫苗相当,加强免疫后效果进一步提升。
-
重组蛋白疫苗在三剂完成后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变异株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应答。
北京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表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的人群,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人群,特别是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感染高峰期间,疫苗接种对降低医疗资源挤兑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保护效果会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且对不断出现的病毒变异株效果可能减弱,根据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北京市会适时调整免疫策略,包括推荐特定人群接种新型疫苗作为加强针。
北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北京市使用的新冠疫苗安全性良好,根据北京市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数据,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以及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通常较轻微且在1-3天内自行缓解,严重过敏反应等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在百万分之一级别。
为确保接种安全,北京市各接种点均配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备,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的操作规程,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急性过敏反应。
接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包括:
-
对疫苗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
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
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脱髓鞘疾病等);
-
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
妊娠期妇女(如果接种后发现怀孕,无需终止妊娠,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对于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虽然疫苗可能无法产生足够免疫反应,但仍建议接种,因为即使部分保护也比没有保护好,这类人群可优先考虑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
北京市还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
-
老年人:60岁及以上人群是新冠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强烈建议接种,即使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病情稳定均可接种。
-
儿童青少年:3-17岁人群接种的疫苗与成人相同,但剂量可能有所调整,儿童接种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保护自己和家人。
-
哺乳期妇女: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以继续哺乳。
-
肿瘤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时机接种。
接种疫苗后,建议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多喝水,如出现持续高热或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北京新冠疫苗接种服务与未来展望
北京市建立了便捷高效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
-
接种点设置:全市设有300余个固定接种点,覆盖所有街道和乡镇,大型接种点如国家会议中心接种点单日接种能力可达万剂以上,此外还有临时接种点和流动接种车,方便企业、学校、社区等集体接种。
-
预约方式:市民可通过"北京健康宝"小程序、"首都疫苗服务"APP、电话或现场登记等多种方式预约接种,操作简便。
-
接种证明:完成接种后,"北京健康宝"将显示疫苗接种信息,并生成电子接种凭证,全国通用,也可在接种点领取纸质接种证明。
-
咨询服务:各区设有疫苗接种咨询热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解答公众疑问。
面向未来,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疫苗迭代更新:针对不断出现的病毒变异株,北京市将及时引进针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提高保护效果。
-
接种策略优化:根据疫情形势和科学研究证据,动态调整接种间隔、剂次等策略,平衡保护效果和接种便利性。
-
特殊人群覆盖: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接种率,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
联合免疫研究:探索新冠疫苗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疫苗(如流感疫苗)同时接种的可行性和效果,提高免疫效率。
-
长期监测评估:持续监测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特别是长期效果和针对新变异株的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新冠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但并非唯一措施,北京市卫健委提醒,即使已完成疫苗接种,在疫情高发期仍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
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疫苗技术的进步,北京市将继续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接种服务,为保护人民健康和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提供坚实保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