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疫情防控,一座城市的韧性、智慧与温度
2022年10月,乌鲁木齐的秋意渐浓,天山脚下的这座城市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街道空荡,商场闭门,唯有核酸检测点的长队和"大白"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特殊时期的城市剪影,乌鲁木齐的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学战役,更是一次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在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首府,疫情防控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关怀,彰显了边疆城市在危机中的韧性、智慧与温度。
科学精准:乌鲁木齐的防控体系构建
乌鲁木齐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交通枢纽,疫情防控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双重压力,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乌鲁木齐建立了"三级包保"制度——市级领导包区县、区县领导包街道、街道干部包社区,形成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天山区某社区书记阿依古丽·买买提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我们要确保每个单元、每户家庭都在防控网络中",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乌鲁木齐187个社区、近400万常住人口中实现了全覆盖。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雷达系统",乌鲁木齐创新采用"核酸+抗原"双检模式,重点区域一天一检,其他区域两天一检,在乌鲁木齐国际医院,检验科主任马兰带领团队创造了单日检测30万人份的纪录,她说:"每快一分钟,就可能减少一个感染。"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流调溯源更加精准,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搭建的疫情防控平台,能在2小时内完成初步轨迹分析,为切断传播链赢得宝贵时间。
民生保障:特殊时期的城市温度
疫情防控下的民生保障,考验着城市的温度,乌鲁木齐建立"蔬菜包"保供机制,组织九鼎、新联等大型农贸市场与社区直接对接,在沙依巴克区某小区,志愿者张磊每天要配送200多份物资,"最重的一次扛着15公斤的蔬菜上6楼",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社区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75岁的王奶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社区干部古丽每周三次上门送餐、量血压,"比我的亲闺女还亲"。
医疗需求是另一个重点保障领域,乌鲁木齐确定28家"红黄绿"码医院,开通24小时就医热线,市民热依汗的女儿突发高烧,通过绿色通道半小时内得到救治,"医生穿着防护服看病的样子让我泪目",教育部门搭建"空中课堂",全市1200所学校、50万学生实现"停课不停学",维吾尔族学生艾力说:"虽然不能去学校,但老师每天的视频辅导让我感觉更亲切了。"
多元共治:民族团结的防控合力
在乌鲁木齐这个多民族聚居城市,疫情防控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组成多元服务团队,语言沟通成为关键,天山区组建了汉、维、哈、回等多语种宣传队,用大喇叭、短视频等方式传播防疫知识,哈萨克族志愿者巴合提古丽说:"我用母语给牧民讲解防护要点,他们听得更明白。"
宗教场所的疫情防控体现特殊关怀,伊斯兰教协会为清真寺配备消毒设备,实行"分时错峰"礼拜,佛教、基督教等场所也采取限流措施,回族马阿訇表示:"保护生命是最大的教义,我们全力配合防疫。"这种尊重多元文化的治理智慧,让防控措施得到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
经济复苏:防控与发展双统筹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乌鲁木齐稳步推进复工复产,经开区采取"一企一策",帮助中泰化学、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小微企业享受租金减免、税收延缓等政策,馕产业协会会长帕尔哈提介绍:"政府帮我们打通物流,每天有10万个馕运往全疆各地。"
旅游业复苏计划逐步实施,天山天池景区实行预约限流,游客服务中心增设防疫引导员,导游阿迪拉说:"虽然游客少了,但服务更精细了。"冬季冰雪旅游筹备工作也在进行,丝绸之路滑雪场升级了无接触服务设施,准备迎接新雪季。
乌鲁木齐的疫情防控,是一部边疆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鲜活教材,它告诉我们,有效的防控需要科学决策与人性化执行相结合,需要制度优势与文化传统相融合,当社区干部敲开千家万户的门,当志愿者穿梭在街巷楼宇间,当各族群众自觉配合防疫要求,这座城市展现的不仅是抗击病毒的力量,更是一种文明包容、守望相助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将助力乌鲁木齐在疫情后时代走得更稳更远,继续谱写丝绸之路明珠的璀璨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