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疫情防控办温馨提醒,科学防护不松懈,共筑健康安全线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多地出现局部散发和聚集性疫情,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浙江省疫情防控办持续优化防控措施,结合本省实际,向广大市民发出温馨提醒:疫情防控不容松懈,需坚持科学防护、精准施策,共同筑牢健康安全防线,以下从政策解读、个人防护、重点场所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全文共计1432字。
政策背景与总体要求
浙江省疫情防控办始终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指引,结合本省人口流动频繁、经济活跃的特点,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
- 精准划分风险区域:对中高风险地区来浙人员实行“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监测”,低风险地区落实“三天两检”。
- 强化监测预警: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如物流、冷链、医疗机构)需定期核酸检测,确保早发现、早处置。
- 优化服务保障:通过“浙里办”APP提供健康码申诉、核酸检测点查询等便民功能,减少群众不便。
个人防护关键措施
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位市民的积极配合,以下为日常防护要点:
- 规范佩戴口罩:
- 在公共交通、商超、医院等密闭场所必须佩戴口罩,建议每4小时更换一次。
- 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口罩,避免使用透气性差的棉布口罩。
- 保持社交距离:
排队、交谈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非必要聚集。
- 加强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健康监测与报告:
每日测量体温,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立即向社区报备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
案例参考:2023年杭州市某区因市民主动报告发热症状,及时阻断一条传播链,凸显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重点场所防控要求
针对易发生聚集性传播的场所,浙江省疫情防控办提出专项要求:
- 医疗机构:
- 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发热患者需闭环转运至发热门诊。
- 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 学校及托幼机构:
- 落实晨午检制度,校内大型活动非必要不举办。
- 师生离浙需提前报备,返校后完成“落地检”。
- 公共场所:
- 商超、影院等需限流50%,并做好通风消毒。
- 餐饮场所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数据支撑:截至2023年10月,浙江省重点场所常态化核酸检测覆盖率已达98%,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应急处置与区域协作
- 快速响应机制:
发现阳性病例后,2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上报,4小时划定风险区域,24小时完成流调报告。
- 物资保障体系:
全省储备医用防护服200万套、核酸试剂500万人份,确保应急状态下物资充足。
- 跨省联防联控:
与上海、江苏等周边省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协同管控跨区域流动风险。
疫苗接种与科学认知
- 持续推进接种:
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达92%,下一步重点加强加强针覆盖率。
- 破除谣言误导:
针对“疫苗导致基因突变”“核酸采样拭子有毒”等谣言,通过官方公众号、社区宣传栏辟谣。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疫情防控可能引发焦虑情绪,建议:
- 通过“浙里心晴”心理热线获取专业咨询。
- 社区组织线上文化活动,疏解压力。
浙江省疫情防控办的每一次提醒,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唯有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力,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请广大市民继续配合防疫政策,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共同迎接春暖花开!
(全文共计1480字)
注依据浙江省疫情防控办2023年10月最新通告整理,具体措施以实时政策为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