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哪些商场未能挺过寒冬?

盘点那些倒闭的商场与背后的经济困境**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的商业市场也未能幸免,在严格的防疫措施、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电商的冲击下,郑州多个商场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被迫关门,本文将盘点疫情期间郑州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商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郑州商业地产的未来走向。


疫情下郑州商业的困境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商业地产一度蓬勃发展,疫情的反复使得线下零售业遭受重创,封控措施导致客流锐减,租金压力、供应链中断以及消费者信心下降,使得许多商场难以维持运营。

根据河南省商务厅的数据,2020年至2022年期间,郑州零售业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约30%,部分商场甚至出现空置率超过50%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曾经繁华的商场最终走向倒闭。


盘点郑州疫情期间倒闭或濒临倒闭的商场

郑州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老牌商场的落幕

倒闭时间:2020年3月
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曾是郑州二七商圈的地标之一,但在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该商场因长期亏损宣布闭店,尽管大商集团曾试图调整经营策略,但高昂的租金和持续低迷的客流最终使其难以为继。

原因分析:

  • 疫情导致客流骤减,销售额大幅下滑。
  • 高昂的租金成本使运营压力倍增。
  • 电商冲击,传统百货模式难以适应新消费趋势。

郑州百盛购物中心——外资百货的撤退

倒闭时间:2021年5月
百盛购物中心是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的外资百货品牌,曾在中国多个城市布局,郑州百盛在2021年宣布闭店,成为疫情后郑州首个倒闭的外资商场。

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哪些商场未能挺过寒冬?

原因分析:

  • 外资百货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本地化不足。
  • 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向线上转移,线下百货受冲击严重。
  • 竞争激烈,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

郑州丹尼斯百货(部分门店收缩)——本土巨头的调整

虽然丹尼斯作为河南本土零售巨头并未完全倒闭,但其部分门店在疫情期间进行了收缩调整,丹尼斯七天地部分楼层因客流减少而关闭,部分品牌撤柜。

原因分析:

  • 疫情导致商场客流量下降,部分品牌无法承受租金压力。
  • 丹尼斯转向社区商业和线上业务,减少对大型百货的依赖。

郑州华润万象城(部分品牌撤柜)——高端商场也难逃冲击

万象城作为华润置地旗下的高端购物中心,虽然在郑州市场仍保持运营,但疫情期间多个国际品牌撤柜,部分楼层空置率上升。

原因分析:

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哪些商场未能挺过寒冬?

  • 高端消费受经济下行影响更大,消费者减少非必需购物。
  • 国际品牌因全球供应链问题调整中国市场策略。

郑州锦艺城购物中心(部分区域关闭)——区域型商场的困境

锦艺城曾是郑州西区的重要商业综合体,但疫情期间部分区域因经营不善关闭,部分餐饮和零售品牌撤离。

原因分析:

  • 区域型商场依赖周边居民消费,疫情封控导致客流锐减。
  • 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倒闭背后的深层原因

疫情直接冲击:封控与消费习惯改变

疫情期间,郑州多次实施封控措施,商场客流断崖式下跌,消费者转向线上购物,进一步削弱了线下商业的生存空间。

租金压力与运营成本高企

许多商场依赖高租金维持运营,但在客流减少的情况下,商户难以承受租金压力,导致撤柜或倒闭。

电商与社区商业的崛起

疫情加速了电商渗透,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分流了传统商场的客流。

疫情冲击下的郑州商业,哪些商场未能挺过寒冬?

同质化竞争严重

郑州商业地产供应过剩,许多商场定位相似,缺乏差异化优势,导致恶性竞争。


郑州商业的未来:转型与出路

尽管疫情导致部分商场倒闭,但郑州商业市场仍在调整中寻找新方向:

  1. 向体验式商业转型——增加餐饮、娱乐、亲子等业态,提升消费者停留时间。
  2. 线上线下融合——商场加强数字化运营,发展“线上商城+线下体验”模式。
  3. 社区商业崛起——小型社区购物中心因贴近居民生活,抗风险能力更强。
  4. 政府扶持政策——郑州出台商业复苏计划,鼓励商场改造升级,提供租金补贴。

疫情如同一场大考,淘汰了抗风险能力弱的商场,但也促使郑州商业市场加速变革,只有适应新消费趋势、优化运营模式的商场才能在这场洗牌中存活下来,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场的倒闭或许意味着记忆中的购物地标消失,但也预示着更高效、更智能的商业新时代即将到来。

(全文约160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