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科学施策筑牢防线,疫情防控彰显治理效能
2022年以来,全球疫情反复延宕,国内疫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根本遵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数字赋能的智慧管理、基层治理的协同发力,交出了一份“快、准、暖”的高分答卷,本文从政策部署、技术创新、民生保障三个维度,剖析浙江疫情防控的实践与启示。
顶层设计:以“动态清零”为纲,织密联防联控网络
浙江省委始终将疫情防控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构建“一办九组”扁平化指挥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
-
政策迭代响应迅速
- 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特点,浙江省委于2022年3月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七大机制”(即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快发布、快清零),确保24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排查管控。
- 针对义乌“8·2”疫情,迅速启动“五快循环”机制,7天实现社会面清零,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列为典型案例。
-
分级分类精准防控
- 首创“三区”管控标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避免“一刀切”,例如杭州“4·23”疫情期间,仅对涉及疫情的3个街道实施精准封控,保障主城区90%区域正常运转。
- 建立“重点行业白名单”制度,保障宁波舟山港、义乌小商品城等关键枢纽运行,2022年全省外贸进出口额逆势增长16%。
数字赋能:科技支撑“智控”防线
浙江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将技术力量转化为防控效能。
-
“浙政钉”贯通指挥体系
通过政务协同平台“浙政钉”实现指令10分钟内直达基层,2022年累计下发防疫任务超120万条,处置效率提升60%。
-
“健康码”迭代升级
率先开发“健康码”2.0版,集成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轨迹等数据,并推出“帮扫助查”功能,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截至2023年5月,全省健康码累计调用量突破85亿次。
-
“防疫大脑”智能预警
依托城市大脑建设疫情监测系统,通过AI分析药店购药、发热门诊等数据,提前48小时预警聚集性疫情风险,绍兴上虞区曾凭借该系统成功阻断一条传播链。
民生为本:既要防控力度,更有服务温度
浙江省委始终将保障民生作为防控工作的落脚点。
-
保供稳价“不断链”
- 建立“四联三保”机制(联保联供、联采联配、联调联运、联查联督,保供应、保价格、保质量),疫情期间全省“菜篮子”商品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5%以内。
- 推出“暖心配送服务”,组织30万党员志愿者为隔离群众配送物资,累计服务超500万人次。
-
助企纾困“组合拳”
出台“浙里帮”企业帮扶政策,2022年减免税费超3000亿元,发放稳岗补贴52亿元,全省市场主体净增65.7万户。
-
心理干预“全覆盖”
开通“心理援助24小时热线”,组织2000余名心理咨询师进驻隔离点,相关经验被国家卫健委推广。
经验启示:疫情防控的“浙江样本”
-
治理效能源于制度优势
浙江的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省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建立“每日会商、事不过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 -
精准施策需要技术支撑
从“人防”到“智防”的转变,体现了“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 -
群众路线是力量源泉
全省1.2万个村社网格、45万名网格员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印证了“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
浙江省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将疫情防控作为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从“硬核管控”到“暖心服务”,从“数据跑路”到“干部跑腿”,每一步都彰显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面向未来,这套兼具力度与温度的防控体系,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成为“重要窗口”建设的生动注脚。
(全文共计1280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