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疫情下的生命守望,高原之城的抗疫纪实
2022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雪域高原的宁静,拉萨这座海拔3650米的高原之城,首次面临如此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当"拉萨有疫情病号"的消息传出,这座以纯净空气和虔诚信仰闻名的城市,瞬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座城市的坚韧与温情,也折射出高原抗疫的特殊挑战,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上,一场守护生命的特殊战役悄然打响。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给疫情防控带来了独特挑战,据统计,拉萨市常住人口约86万,其中藏族占70%以上,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经商、务工人员,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饱和度普遍低于平原地区,这使得新冠病毒可能引发的缺氧症状更为危险,更复杂的是,拉萨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巷和传统的聚居方式,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潜在温床,当首批病例出现在城关区时,防疫人员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内地的战场——既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又要阻断病毒传播链,这对疫情防控策略提出了极高要求。
面对疫情,拉萨迅速建立起一套适应高原特点的防控体系,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划分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实施精准管控,考虑到高原环境下居民对缺氧的敏感性,拉萨创新性地将方舱医院床位间距扩大至1.5米以上,并配备充足的制氧设备,在八廓街等老城区,防疫人员穿着防护服穿行在狭窄的巷道中,用藏汉双语进行防疫宣传和核酸采样,一位名叫次仁的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我们每天要走两万步以上,虽然喘得厉害,但想到能保护大家的健康,就觉得值得。"数据显示,疫情高峰期拉萨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迅速提升至50万人次,为及时发现病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诠释着高原精神,45岁的藏族出租车司机多吉主动加入志愿者车队,负责接送医护人员和转运物资。"我开车20年了,熟悉拉萨每一条街道,这个时候不出力什么时候出力?"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多拉萨市民的心声,在色拉寺,僧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为隔离居民诵经祈福,并用传统藏药制作防疫香囊,医院里,从江苏援藏的呼吸科医生张敏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尽管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但她仍坚持查房:"这些患者更需要专业照顾,我不能退缩。"这些平凡人的坚守,构筑起拉萨抗疫最坚实的防线。
疫情下的拉萨,也展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智慧,在自治区藏医院,专家团队将传统藏药"仁青常觉"等应用于轻症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防疫人员创造性地将藏族群众熟悉的"风马旗"元素融入防疫标识,用传统文化符号传递防疫信息,在隔离点,工作人员为藏族老人准备酥油茶和糌粑,既保证了营养,又照顾了饮食习惯,这种尊重文化差异的人性化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配合度,正如一位防疫指挥员所说:"在高原上抗疫,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还要温暖人心。"
随着防控措施见效,拉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回望这场抗疫斗争,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高原城市的疫情防控必须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特殊性,提前做好医疗资源特别是氧气供应保障;民族地区防疫工作需要文化敏感性,将现代医学与传统文化智慧相结合;基层社区是防控的关键环节,需要培养一支既懂政策又通民情的双语防疫队伍,这些经验不仅对拉萨未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民族地区和高原城市提供了宝贵参考。
当布达拉宫的金顶再次洒满阳光,拉萨街头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高原之城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那些被防护服包裹的疲惫身影,那些因缺氧而泛红的脸庞,那些用藏汉双语书写的防疫标语,共同构成了拉萨抗疫的集体记忆,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从未改变,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份守望相助的精神,将如同喜马拉雅的雪峰一般,永远屹立在这座城市的心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