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机场疫情管控流程详解,筑牢空中防线,保障旅客安全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连接华北、西北乃至蒙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呼和浩特机场”)作为该地区的主要航空门户,承担着繁重的旅客运输任务,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机场的防疫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解析呼和浩特机场的疫情管控流程,从旅客进出港、健康监测、应急处置等多个环节,展现其科学化、精准化的防控体系,为其他地区机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参考。


呼和浩特机场疫情管控的背景与意义

呼和浩特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人次,随着国内国际航线的逐步恢复,疫情防控压力与日俱增,2022年以来,呼和浩特多次出现本土疫情,机场作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节点,其管控流程的严密性直接关系到全区乃至全国的防疫大局。

机场的疫情管控不仅关乎旅客的健康安全,更是城市形象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体现,呼和浩特机场通过优化流程、引入智能化技术、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了一套高效、人性化的防控体系。


旅客出发流程:层层把关,防患于未然

线上预检与健康申报

旅客在购票或值机前需通过“青城码”或“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健康申报,如实填写行程、健康状况及疫苗接种情况,系统自动核验旅客的健康码状态(绿码、黄码、红码),绿码方可进入后续流程。

机场入口筛查

机场各入口设置红外测温仪和人工复检岗,对旅客进行体温监测,体温异常者(≥37.3℃)将被引导至临时隔离区,由医护人员进一步排查。

呼和浩特机场疫情管控流程详解,筑牢空中防线,保障旅客安全

值机与安检环节

值机柜台和安检通道均配备消毒设备,旅客需保持1米间距,工作人员会抽查旅客的核酸检测报告(根据目的地要求,部分航班需48小时内阴性证明)。

登机前复核

登机口二次核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并提醒旅客佩戴好口罩,部分高风险航线还需查验抗原检测结果。


旅客到达流程:分区管控,精准分流

落地检与信息登记

所有抵达旅客需在机场完成“落地检”(核酸采样),并通过扫码填报行程信息,机场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对接自治区防疫系统,确保信息可追溯。

风险等级分流

  • 低风险地区旅客:凭绿码和阴性检测结果快速通行。
  • 中高风险地区旅客:由专人引导至专用通道,进行闭环转运或集中隔离。
  • 国际航班旅客:严格执行“14+7”隔离政策,由防疫车辆直接转运至隔离酒店。

重点人群管控

对冷链从业人员、口岸工作人员等高风险职业旅客,增设抗原检测环节,结果阴性后方可放行。

呼和浩特机场疫情管控流程详解,筑牢空中防线,保障旅客安全


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响应,科学防控

发热旅客处理

发现体温异常或健康码异常旅客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临时隔离区初筛,联系定点医院(如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转运。
  •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信息登记并安排核酸检测。

涉疫航班处置

若航班中发现确诊病例,机场协同疾控中心开展以下工作:

  • 终末消毒:对航站楼、行李转盘等区域彻底消杀。
  • 流调溯源:通过监控和票务系统追踪同机旅客。
  •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通报情况,避免谣言传播。

技术支持与创新举措

智能化设备应用

  • 无感测温门:提升通行效率,减少接触。
  • 行李消毒机:对托运行李进行自动化喷雾消杀。
  • 机器人巡检:定时对候机区进行紫外线消毒。

大数据联动

机场与公安、卫健、交通等部门共享数据,实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结果”三码合一核验,精准识别风险人群。

人性化服务

  • 为老年旅客提供人工帮扶通道。
  • 设置免费口罩领取点和洗手液 dispensers。

成效与挑战

成效:2022年1—10月,呼和浩特机场累计排查入境航班112架次,拦截输入性病例23例,未发生一起机场内聚集性疫情,旅客满意度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认可防控措施的便捷性。

呼和浩特机场疫情管控流程详解,筑牢空中防线,保障旅客安全

挑战

  • 冬季低温影响测温设备准确性,需增加人工复检频次。
  • 部分旅客对频繁核验产生抵触情绪,需加强宣传引导。

未来优化方向

  1. 推广“预检码”:允许旅客提前上传核酸报告,减少现场排队时间。
  2. 加强区域协作:与周边省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统一管控标准。
  3. 应急演练常态化:每季度开展多部门联合防疫演练,提升响应速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