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再起,疫苗真的不管用了吗?

广州疫情现状

疫情反弹的背景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人口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压力一直较大,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如XBB系列)的全球传播,广州也出现了新的本土疫情,根据广州市卫健委的通报,近期新增病例中,部分患者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甚至接种了加强针,但仍然被感染,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主要流行毒株

广州疫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分支,如XBB.1.5和XBB.1.16,这些毒株的特点是免疫逃逸能力较强,能够部分突破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导致“突破性感染”(即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完全失效。


疫苗的作用:防重症而非完全防感染

疫苗的核心目标

疫苗的主要作用并非完全阻止病毒感染,而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从全球数据来看,尽管奥密克戎及其亚变种导致突破性感染增加,但疫苗在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仍然表现优异,香港大学的研究显示,接种三剂疫苗后,60岁以上人群的重症风险可降低90%以上。

广州的疫苗保护数据

广州市疾控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本次疫情中,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重症率明显高于已接种者,某批次病例中,未接种疫苗的老年患者重症比例达到15%,而完成三针接种的同龄人群重症率仅为2%左右,这说明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仍然有效。

为何疫苗不能完全防感染?

  • 病毒变异:奥密克戎及其亚变种的刺突蛋白发生突变,使得抗体中和能力下降。
  • 抗体衰减: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尤其是老年人。
  • 黏膜免疫不足:现有疫苗主要通过肌肉注射,对呼吸道黏膜的保护较弱,而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疫苗是否“不管用”?科学数据说话

全球研究支持疫苗有效性

多项国际研究证实,即使面对奥密克戎,疫苗仍能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广州疫情再起,疫苗真的不管用了吗?

  • 《柳叶刀》研究(2023):接种加强针后,住院风险降低80%以上。
  • 美国CDC数据:未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接种者的10倍。

广州本地数据

广州市卫健委的统计显示,在本次疫情中:

  • 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占重症病例的70%以上。
  • 完成三针接种的人群中,重症率低于1%。

这些数据表明,疫苗在广州疫情中仍然发挥了关键作用。

突破性感染≠疫苗无效

突破性感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疫苗失败,而是病毒进化与免疫系统博弈的正常现象,疫苗的作用是让免疫系统“认识”病毒,即使感染,也能更快清除病毒,减少重症风险。


如何提升疫苗保护效果?

接种加强针

研究表明,第三针甚至第四针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广州已启动针对高风险人群的第二次加强免疫(第四针)。

广州疫情再起,疫苗真的不管用了吗?

开发新型疫苗

科学家正在研发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代疫苗,以及鼻喷疫苗(增强黏膜免疫),这些新技术有望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结合非药物干预(NPI)

即使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仍不可或缺,广州在本次疫情中迅速采取区域核酸检测、精准封控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扩散。


公众应如何理性看待疫苗?

避免“疫苗无用论”

部分人因看到突破性感染而否定疫苗,这是不科学的,疫苗的作用是降低重症和死亡,而非完全阻断感染。

老年人应优先接种

数据显示,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重症风险极高,广州已加强养老院等重点场所的疫苗接种工作。

广州疫情再起,疫苗真的不管用了吗?

关注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网络上存在“疫苗无效”“接种后更易感染”等谣言,公众应通过权威渠道(如国家卫健委、广州市疾控中心)获取信息。


未来展望:疫苗仍是抗疫关键武器

尽管病毒不断变异,但疫苗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疫手段之一,科学家正在优化疫苗策略,包括:

  • 广谱疫苗研发:针对多种变异株的通用疫苗。
  • 定期加强免疫: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更新毒株成分。
  • 结合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与疫苗协同使用。

广州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疫情防控经验丰富,相信在科学防控和疫苗接种的双重保障下,广州能够有效应对本次疫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