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与疫苗接种,防护效果与应对策略
接种效果如何?未来如何应对?**
2021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突发新冠疫情,引发全国关注,此次疫情由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引发,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使得疫苗接种的有效性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南京市民和全国多地民众纷纷询问:南京疫情中感染者接种了什么疫苗?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如何?未来应如何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南京疫情背景与疫苗覆盖情况
南京疫情概况
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工作人员在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阳性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波及多个省份,经基因测序,此次疫情由德尔塔变异株(B.1.617.2)引发,该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南京疫苗接种情况
在疫情暴发前,南京市已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7月,南京市18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超过80%,其中大部分接种的是国产灭活疫苗,如国药(北京生物、武汉生物)和科兴(Sinovac)疫苗,部分人群也接种了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和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等。
禄口机场部分工作人员虽已接种疫苗,但仍出现突破性感染(即接种疫苗后仍感染病毒的情况),这引发了公众对疫苗有效性的担忧。
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护效果
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有效性
多项研究表明,尽管德尔塔毒株降低了部分疫苗的保护率,但现有疫苗仍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
国药和科兴疫苗(灭活疫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感染有效率有所下降,但对重症的保护率仍较高(约70%-80%),南京疫情中,大多数接种疫苗的感染者症状较轻,重症率较低。 -
康希诺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
研究显示,单剂接种后对重症的保护率较高,但防感染效果略低于灭活疫苗的两剂接种方案。 -
智飞生物(重组蛋白疫苗):
该疫苗的三剂接种方案对变异株表现出较好的中和抗体水平,但实际防护数据仍在观察中。
突破性感染的原因
南京疫情中出现的突破性感染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德尔塔毒株的高传染性:该毒株的病毒载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即使接种疫苗也可能被感染。
- 免疫保护随时间下降:部分早期接种疫苗的人群抗体水平可能降低,导致防护效果减弱。
-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免疫反应不同,部分人接种后抗体水平较低,容易发生突破性感染。
南京疫情的启示与未来疫苗接种策略
加强免疫接种
南京疫情表明,仅靠基础免疫(两剂灭活疫苗)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止德尔塔毒株的传播,加强针(第三针)接种成为重要策略:
- 中国已启动加强针接种:2021年下半年,多地开始为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口岸工作人员)接种第三针灭活疫苗,以提高抗体水平。
- 异源接种(混打)策略:部分研究表明,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mRNA疫苗的混打方案可能提供更强的保护。
加快疫苗研发与更新
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疫苗研发需持续跟进:
- 针对变异株的疫苗:多家药企已启动针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疫苗研发。
- 广谱疫苗:科学家正探索能够应对多种变异株的通用型新冠疫苗。
继续推进全民接种
南京疫情表明,高疫苗接种率虽不能完全阻断传播,但能大幅降低重症和医疗系统压力,未来仍需:
- 提高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接种率:这部分人群免疫力较低,是重症高风险群体。
- 加强疫苗科普:减少疫苗犹豫,提高公众对疫苗科学性的认知。
国际经验与对比
其他国家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效果
- mRNA疫苗(辉瑞、莫德纳):
研究显示,两剂mRNA疫苗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感染有效率约80%-90%,重症保护率超过90%。 - 阿斯利康(腺病毒疫苗):
对德尔塔毒株的防感染效果略低于mRNA疫苗,但仍能有效降低重症风险。
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
- 以色列:全球首个推广第三针mRNA疫苗的国家,数据显示加强针显著降低感染和重症率。
- 英国:采用“混合接种”策略,并重点为易感人群提供加强针。
- 美国:推动mRNA疫苗加强针接种,并研发针对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
结论与建议
南京疫情提醒我们,疫苗接种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但并非万能,面对变异毒株,我们需要:
- 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和老年人。
- 优化接种策略,如加强针接种和混打方案。
- 加强监测和科研,加快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
- 坚持综合防控,结合核酸检测、隔离措施和公共卫生管理。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武器,但全球抗疫仍需各国协作、科学应对,随着疫苗技术的进步和接种策略的优化,人类将更有信心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