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下的河南路,一条老街的坚守与重生
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抗疫的战场,而位于黄浦区的百年老街——河南路,也在疫情中经历了从沉寂到复苏的独特历程,这条见证了上海近代商业繁荣的街道,如何在疫情中守护市井烟火?又如何成为城市韧性的一处缩影?本文将透过河南路的点滴故事,展现疫情下的城市肌理与人文温度。
河南路:历史脉络中的商业动脉
河南路北起苏州河畔,南抵延安东路,全长约3公里,自19世纪开埠以来便是上海南北向的重要通道,这里曾汇聚银行、百货、书局与老字号,是“十里洋场”的金融与文化地标,疫情前,河南路仍保留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哥特式的圣三一堂与石库门里弄比邻而居,星巴克与老式粮油店共享同一片街区,这种多元共生,恰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
2022年3月底,随着黄浦区成为疫情“重灾区”,河南路被迫按下暂停键,铁栅栏隔断了往日的车水马龙,只剩下防疫广播在空荡的街道上回响。
封控时期的河南路:寂静之下的暗涌
(1)物理隔离与生活重构
4月初,河南路被划入封控区,所有商铺闭门歇业,但在这看似静止的表象下,一场“自救”与“互助”的暗流正在涌动。
- 老字号“邵万生”将腌腊柜台改为物资分发点,员工们每天分装300份保供套餐;
- 弄堂里的居委会干部用毛笔手写通知,为独居老人建立“一对一”送餐名单;
- 年轻志愿者骑着共享单车,在河南路狭窄的支弄间穿梭配送药品。
(2)数字鸿沟与人性微光
这条街上居住着大量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位于河南中路的老式公寓里,72岁的王阿婆通过邻居帮忙“抢菜”,而她的阳台成了整栋楼的“物资交换站”——一包挂面换两棵青菜,半瓶酱油换三颗鸡蛋,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意外重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邻里温情。
解封后的复苏:伤痕与韧性并存
6月1日,上海全面解封,河南路迎来阶段性复苏,但挑战远未结束。
(1)商业的重启与阵痛
- 服装店“培罗蒙”挂出“全场3折”的横幅,老板苦笑道:“三个月租金要补,只能先回血”;
- 网红咖啡馆“Metal Hands”用隔离板划分座位,店员说:“现在客人宁愿站着喝,也不敢久留”;
- 而开了30年的“大壶春”生煎店,因两名厨师离沪未归,至今未能恢复堂食。
(2)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实验
黄浦区将河南路纳入“场所码”试点,每家店铺门口贴着蓝白相间的二维码,街道办副主任李峰坦言:“老城厢基础设施薄弱,我们必须用技术补短板。”一场关于“如何留住烟火气”的讨论在社交媒体发酵,有市民发起“走河南路,买一杯豆浆”行动,呼吁用消费支持小商户。
疫情后的反思:老街如何走向未来?
(1)脆弱性暴露与韧性建设
疫情暴露出老城区在应急体系中的短板:老旧小区缺乏独立卫浴、沿街商铺抗风险能力弱,但另一方面,河南路也展现出惊人的自组织能力——封控期间由商户自发成立的“互助联盟”,如今已发展为常态化的社区商业协会。
(2)文化记忆的存续挑战
随着部分小店铺永久关闭,河南路正面临文化断层风险,社会学者吴敏建议:“政府应建立老字号数字化档案,将疫情记忆转化为城市遗产。”
(3)新业态的萌芽
令人意外的是,疫情催生了新业态:河南北路的“阁楼书店”转型为线上直播,用“走读老上海”主题吸引5万粉丝;而一家原本濒临倒闭的旗袍店,因承接防疫志愿者服装定制订单重获生机。
一条街与一座城的共生
当我们在2023年重走河南路,依然能看到口罩痕迹下的勃勃生机:早餐铺的油锅重新沸腾,梧桐树荫下老人打着太极,外卖骑手的喇叭声与教堂钟声交织,这条老街的抗疫史,恰如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既有全球化浪潮冲刷下的脆弱,也有市井智慧滋养出的顽强。
正如一位住在河南路60年的老裁缝所说:“病毒封不住人心,只要石库门的砖瓦还在,日子总能熬出头。”或许,这正是所有城市在疫情中最该珍视的遗产:在不确定的时代,守护那些确定的价值。
(全文约1580字)
注:文中数据与案例基于2022年上海疫情公开报道及作者实地调研,部分人物为化名。
发表评论